用身心整合找回行動力,讓運動變得不再難開始
「我真的很想運動啊,但不是動不起來,不然就是無法持續下去……」
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對自己說過?然後心裡開始冒出一堆懷疑:「我是不是根本不夠自律?是不是根本做不到?」但真相是,問題也許不在於你不夠努力,而是你的大腦,正在默默開啟它的「節電模式」。
我們的大腦其實比我們想像得還精明。它的天性是節省能量,遇到任何需要多花力氣的事——例如運動、改變習慣、早起、做菜,大腦都會自動跳出訊號:「我們真的要嗎?不能晚點嗎?」而你會開始想滑手機、拖地板、找藉口,其實這不是你懶,而是大腦在保護你、避免耗能。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神經反應。
更重要的是,當你正在面對壓力、情緒低落、或生活混亂的時候,大腦的這種「保守反應」會被放大。它會更加傾向讓你待在熟悉、可控的狀態裡,而不是踏出去做點什麼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總是下定決心開始運動,但沒幾天就放棄了。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強,而是身體和心理根本還沒準備好要進入行動。
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關鍵——要有穩定的行動力,不能只靠硬撐或意志力,而是要回到身心整合的狀態。也就是說,身體和心理是一起合作的,不是互相拉扯。當你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,讓思緒慢慢穩下來,你會發現,原本覺得好難開始的事情,其實也能輕鬆啟動。
那該怎麼做呢?方法不用複雜,反而越簡單越有效。你可以先從降低起步門檻開始,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像是「先穿上運動鞋」、「先做個兩分鐘伸展放鬆」,這樣大腦比較不會反抗。你也可以試著建立一些固定的「啟動儀式」,就像是建立一個儀式感,例如聽一首你喜歡的音樂、喝一口水、點個香氛,這些小動作會幫大腦創造「要開始囉」的熟悉感。
如果你覺得心很亂,也不用勉強自己馬上開始,不如先坐下來,做幾個深呼吸,讓自己的情緒先慢下來。情緒一穩,大腦就比較願意啟動。你也可以閉上眼睛,想像運動完後那種舒服的感覺——肌肉有點酸、流完汗很爽、覺得自己今天有做到一點什麼,這些正向畫面會刺激大腦產生動力。
我們太習慣要求自己「要做到」,但其實,只要願意「先試試看」,就已經是一種前進。身心整合的概念說的不是你要完美無缺地行動,而是身體和心理都願意一起往同一個方向前進。這樣的前進,是穩的、有力的,也比較能持續。
所以,下次當你又卡住、又懷疑自己是不是辦不到的時候,不用再責怪自己,也不急著給出答案。不妨問問自己:「我可以不用做很多,但我願不願意先做一點點看看?」這一點點,就是身心開始同步的起點。